新华走笔 丨走在北京中轴线上的人们-新华网
2025 08/15 16:13:4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走笔 丨走在北京中轴线上的人们

字体:

  不久前的一个晴朗的周末上午,我来到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钟鼓楼广场。这里好不热闹,摆书摊的、树下乘凉的、舞彩绸的、踢毽子的、坐在小板凳上开直播的……当西班牙游客巴尔迪维亚跟随旅行团到达此地时,眼里满是新奇。

  2025年8月3日拍摄于北京钟鼓楼广场。新华社记者 罗鑫 摄

  这时,一个毽子划出优美的抛物线,落到他跟前。他顺势捡起来,模仿着踢了几个来回。

  “这里有历史底蕴,也有生活气息,非常酷。”巴尔迪维亚说。

  巴尔迪维亚的同伴乔丹娜则被北京钟鼓楼的建筑形制所吸引。“我在欧洲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建筑,它有着独一无二的中式美学。”乔丹娜说。

  随着去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只把故宫、天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等当作打卡目的地。在北京中轴线的15个遗产构成要素中,过去看起来相对小众的钟鼓楼、先农坛等,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位于北京老城中心的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它全长7.8公里,纵贯老城南北,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也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被誉为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脊梁。

  2024年12月26日,从正阳门箭楼内向南拍摄的北京前门大街和远处的永定门城楼。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申遗成功后,北京中轴线上的游客数量快速增长。北京围绕中轴线,构建文旅新场景,推出多条主题游径和文化探访线路,建设骑行、漫步友好型环境。

  今年5月通过的《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指出,加强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阐释展示,推动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

  北京钟鼓楼是元明清时期北京的报时中心。古人把每夜划分为五更,定更和亮更报时皆先击鼓,后撞钟;二至四更报时则只撞钟。鼓楼用于定更之鼓共25面,1面主鼓,24面群鼓。

  在鼓楼,萨尔瓦多游客克劳迪亚观看击鼓表演、体验数字撞钟,感受古时“暮鼓晨钟”的回响。

  “据说1面主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节气,这非常有文化内涵。”克劳迪亚说。

  日晷、碑漏、铜刻漏……中英双语展览对中国古代计时仪器的介绍,让克劳迪亚对中国古人的时间文化和生活智慧有了深入的认识。

  2025年8月3日,在鼓楼二层向南眺望,可以看到景山万春亭、北海白塔等。新华社记者 罗鑫 摄

  来到鼓楼二层,向南眺望,景山万春亭、北海白塔等清晰映入眼帘。北京老城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独有的壮美秩序让法国游客索菲亚感到惊艳。她说:“蓝天白云、古今建筑,构成了一幅无与伦比的美丽画卷。”

  北京中轴线申遗历时十余年,受益的文化遗产众多。明清时期皇帝祭享先农、亲耕耤田礼成庆贺之所——有着560多年历史的庆成宫,经过文物腾退、非文物建筑拆除、本体修缮等工程,古建筑格局得以恢复,向公众开放;明清时期北京内城的正南门——正阳门的箭楼经过修缮保护和布展,再次对公众开放,成为文化会客厅……近年来,北京集中开展一批文物保护、环境治理和活化利用项目,既提升了人居环境品质,又守护了街区记忆。

  除了入境游,北京中轴线还成为暑期亲子研学游的热门目的地。在展览中看北京、华盛顿、巴黎的城市轴线比较,在图解中看古代铸钟的工艺流程,感受“古钟之王”的磅礴气势……刘女士带着上小学的儿子通过参观钟楼,对北京中轴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北京中轴线在世界城市规划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孩子的暑假作业就是画中轴,希望孩子能画出一条体现中国气韵、融合多元文明色彩的北京中轴线。”

  在位于正阳门箭楼南侧的正阳桥遗址考古方舱,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一探究竟。在这里,他们可以了解正阳桥的历史沿革,看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影像,近距离观看正阳桥附属遗存——镇水兽,还能购买以文物为原型的文创产品,盖章打卡留作纪念。

  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的公众参与度也在不断提升。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文物局,自2023年起共同发起“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思想教育科科长孙琳介绍,自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以来,该项目累计组织1000余名青少年学子参加博物馆参访、口述史访谈、通识知识讲座、文物普查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让学子们感受到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建筑之轴、历史之轴,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轴、精神之轴、力量之轴。

  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越来越多关心文化遗产保护的人们加入到北京中轴线的保护队伍中来。文物地基沉降、文物梁架结构位移、文物油漆彩画脱落……除了技术设备,人工定期巡查是监测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状况的重要手段。

  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遗产监测部主任周子予说,通过手机登录“云上中轴”小程序,很多人参与到“数字打更人”的活动中,对北京中轴线拍摄巡检照片、采集巡检数据。由政府主导、专业支撑、全民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新机制正在加快构建。

  在北京中轴线南端、永定门城楼南侧,一座新立的以汉白玉、青白石等为材质,刻有云纹的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碑格外醒目。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亦农介绍,另一块标志碑也于同一天在钟楼前揭幕亮相。接下来,北京中轴线的15个遗产构成要素将陆续完成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牌的安装。

  随着大片绿植的栽种、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的厘清,永定门公园已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健身、感受北京历史文化的好去处。在公园浓密的树荫下,北京市民高奶奶一边惬意地摇着蒲扇,一边跟我唠嗑:“我家就在附近,伴随着申遗,这里越来越干净、越来越漂亮,北京中轴线已经不知不觉融入我们的生活。”

  在永定门公园,我还遇见了来自山东潍坊的母女俩。“我女儿在昌平参加完第六届国际扬琴音乐节的赛事活动,我们就匆匆赶来这里。”母亲宋女士说,“她看过《跟着书本去旅行》中关于北京中轴线的节目,就一直很向往。”

  2025年8月3日,在北京永定门公园的永定门城楼南侧,新立起一座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碑。新华社记者 罗鑫 摄

  她们打算从北京中轴线的南端一路“Citywalk”到北京中轴线的北端——钟鼓楼,再到什刹海欣赏夜景、品尝北京风味小吃。

  看着母女俩渐渐远去的背影,我仿佛看到轻快的音符在她们脚下流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北京中轴线这部有舒缓旋律、间有激昂节奏的乐曲,将在越来越多人的保护传承中被传颂下去。(罗鑫)

【纠错】 【责任编辑:陶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