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数”而行丨数字赋能超大城市生态治理:北京“数据驱动、三监联动”体系勾勒精准治污新图景-新华网
2025 09/10 08:42:20
来源:新华网

向“数”而行丨数字赋能超大城市生态治理:北京“数据驱动、三监联动”体系勾勒精准治污新图景

字体:

  新华网北京9月10日电(刘文敏)在日前举办的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数据驱动、三监联动”的生态环境新型治理体系入选“北京数字经济十大标杆应用”。这一体系不仅是北京生态环境治理的创新实践,更成为数字技术赋能超大城市治理的鲜活典范。

  “‘数据驱动、三监联动’是我们结合超大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特点,探索形成的新型治理模式。”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沈秀娥介绍,针对超大城市污染来源复杂、需要精准治理和多部门协同等问题,该体系以“智能感知、智理数据、智能识别、智慧决策”为顶层设计思路,以数智化技术为核心支撑,创新构建监管、监测、监察“三监”联动协同机制,推动数据驱动能力深度融入环境治理全流程。

  “从多源的感知手段,到海量监测数据的深度挖掘,我们从问题出发做到‘五个精准’智能识别,再通过高效协同机制凝聚各方治理力量,为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提供坚实支撑。”沈秀娥说。

  精准治理的实现,离不开全方位的智能监测网络。“数据驱动、三监联动”的生态环境新型治理体系构建了“天上看、地上巡、数据联、电量核”新一代智能监测网络,成为治污“利器”。

  据介绍,“天上看”依托亚米级的卫星观测北京及周边区域的地面状况,反演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还能智能识别裸地、黑臭水体等污染问题;“地上巡”通过车载走航技术,对工业园区及产业集群等进行走航监测,并利用工地视频对北京市重点工地进行线上巡检;“数据联”是把监测网络以及基础数据,包括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污染源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等,进行实时联网汇聚;“电量核”则将电量数据纳入环保领域,通过用电异常波动识别企业异常生产排污行为。

  “结合以上多项技术协同互补,构建起多层级网络协同感知,产生的多源数据实时汇入‘三监联动’平台,从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全面、实时监控。”沈秀娥介绍。

  海量数据如何高效转化为治理行动?“数据驱动、三监联动”的生态环境新型治理体系打造的“监测一张网、结果一张图、问题一张单、联动一体化”的智慧决策平台,给出了清晰答案——平台汇聚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污染源监测数据、社会大数据等多类数据,可实时查看各类感知设备数据;基于大数据,通过20余种智慧算法实时解析,小时级或天级精准识别环境问题,并将问题线索快速流转至执法平台,执法人员可在污染应对期内2小时到达现场检查,4小时将情况反馈,实现环境问题的快速响应解决,发挥治理成效。

  算法是提升环境问题智能研判能力的关键。“我们将法律法规中的定量标准、行为规范转化为可计算的算法逻辑,实现污染问题对标式的精准识别,研发了环境高值热点、企业设施级产治污不同步、工地未湿法作业等污染问题识别算法,将问题发现从事后超标监测转向实时监控智能研判,污染问题识别能力提升至小时级。”沈秀娥表示,一旦发现污染风险,“三监”联动体系可及时启动应急“三监”联动模式,污染问题逐日流转至执法部门,通过小时级响应闭环,有效助力污染过程“削峰降速”。

  自2022年投入运行以来,“数据驱动、三监联动”的生态环境新型治理体系成效显著:累计推送线索问题1.7万余条,非现场监管效能从10%左右提升至40%以上。尤其在重型车监管领域,通过该体系从随机抽查转向靶向精准执法,问题精准率提升10余倍。

  沈秀娥表示,接下来将聚焦移动源污染、VOCs(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城市面源污染等重点治理领域,持续探索研发新型感知技术与设备,进一步扩展问题线索类型和渠道,构建纵横联动、平急两用的机制体系,升级智慧决策体系,不断提升超大城市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水平,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屏障。

【纠错】 【责任编辑:刘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