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29日电(记者王小鹏、余佩璇)在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东黄垡村,柏油路面泛着光泽,高大的杨树挺立在道路两旁,枝叶间散落温暖的阳光。村文化广场上,几位老人和儿童在健身器材上活动筋骨。
顺着他们的视线方向,可以看到广场“升级”后的新变化:院子里一间开阔平房已被改造为一间美术馆——凤港美术馆,凤港二字取自绕村而过的凤港减河。
今年7月,凤港美术馆正式开馆。红底金字的美术馆牌匾悬挂在整体灰色的墙面上,显得格外醒目,吸引着前来健身休闲的村民们的目光。
“如何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漷县镇东黄垡村驻村第一书记樊春玲说,“我与村党支部书记宋秋菊以及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探讨,挖掘村内文化内涵和村史,大家一起动手刷漆、换玻璃、修院子,原本破烂不堪的小院被我们改造成了一间美术馆。”
8月13日,画家朱明德在凤港美术馆为学生及村民授课。(新华社记者 王小鹏 摄)
据了解,凤港美术馆是在北京市委老干部局、市委农工委悉心指导下,由北京市老党员先锋队乡村振兴顾问团帮扶、东黄垡村驻村第一书记与村委会干部参与建设的乡村美术馆。开馆当天,北京市乡村振兴顾问团文化振兴组组长、画家朱明德带来40余幅绘画作品现场展出。“乡亲们以后在家门口都能看展览了!”樊春玲高兴地告诉村民们,“这不仅是一座美术馆,更是村子文化生活的一次跃升。未来,我们还要在这里办艺术讲座、体验活动,让美术馆成为村民想来、爱来、常来的地方。”
2014年,退休后的朱明德在朋友的建议下前往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的西河古镇,对这个青弋江畔的水乡古镇“一见钟情”。从那以后,每年他都要抽出一段时间“扎根西河”,而他的“一方天地”就是他的一间美术馆——“朱明德画画的地方”。在熙来攘往的街道上,他坚持“开门画画”,积极用艺术作品推介宣传古镇,助力当地文旅融合发展。
东黄垡村与西河古镇自然、人文条件迥异,但是朱明德认为每一个乡村都值得拥有一间美术馆。他一有时间就从市区家中赶到村里教大人小孩画画。
凤港美术馆的出现,让艺术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悄然生根。9岁的小姑娘郝韵迪从今年暑假起就是美术馆的常客。“现在不用父母花费40分钟时间送我去外面学画画了,跟着朱老师学习到很多培训班没有教过的知识。”郝韵迪说。
8月13日,画家朱明德在凤港美术馆指导学生绘画。(新华社记者 王小鹏 摄)
75岁的退休教师曹德光也重拾画笔。他回忆起当年教书时因为缺乏教具,不得不亲自画图讲解生物知识的情景很是感慨。如今,只要美术馆有活动都能看到他专心作画的身影。以后,他还计划带来笛子、二胡等乐器,在画画之余与老友们即兴合奏一曲。
“乡村振兴关键是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凤港美术馆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件实事,不仅能活跃村民们的文化生活,还能树立乡村崇尚文化、文明亲和的新形象。”朱明德说。
临近中午,半天的美术培训即将告一段落,孩子们依依不舍地离开美术馆。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张画画的成果,这代表他们对艺术的初步理解。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樊春玲说。这位曾经驰骋绿茵场多年的前足球运动员希望以美术馆为平台,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吸引更多艺术家前来采风创作,进而带动民宿发展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