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2025年前三季度工业和信息软件业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经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北京已建成全国领先的高品质5G网络底座,累计建设5G基站近15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69个,位居全国首位,为“5G+工业互联网”规模化落地筑牢基础。

图为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信息化基础设施处副处长催笑在发布会上发言。
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北京持续加码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据北京市经信局信息化基础设施处崔笑介绍,目前全市已新建或改造超过1.7万个5G-A能力基站,完成6.7万个5G轻量化基站升级,实现五环内全域连续覆盖,重点产业园区、制造业密集区域等关键场景5G-A网络全覆盖,且全面支持IPv6技术,网络服务能力与覆盖广度持续领跑全国。截至2025年9月末,全国5G基站总数已达470.5万个,北京以占全国约3.2%的5G基站数量,实现了更高质量的网络覆盖与人均配置水平。
融合应用规模化赋能产业提质增效
北京“5G+工业互联网”已从试点探索迈入规模化落地新阶段,在重点行业的赋能成效持续显现。目前,工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5G应用渗透率稳步提升,5GRedCap、5G物联网终端连接数突破400万大关,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等行业,机器视觉质检、远程设备操控、生产现场监测等典型场景已实现规模化落地。
实打实的技术赋能带来了显著的生产效益提升。数据显示,北京已培育8家国家级5G工厂,这些企业的生产效率平均提升15%以上,不良品率降低20%左右。“这些变化生动体现了融合应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为更多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路径。”崔笑表示。这与国家“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的发展导向高度契合,该工程明确到2027年将建设1万个5G工厂,推动融合应用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创新发展。
构建完善生态体系降低转型门槛
为推动“5G+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北京从标准制定、生态培育等多方面发力,为产业转型提供全链条支持。在示范引领方面,北京引导企业开展生产全流程数字化改造,推动生产模式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同时建立5G工厂建设标准体系,明确基础设施、技术应用、数据治理、效能提升等指标要求,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清晰“路线图”。
在生态打造上,北京已培育20余家具备核心竞争力的5G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7家5G应用产业方阵创新中心,形成覆盖多行业的解决方案库,为中小企业提供“菜单式”服务,大幅降低企业转型的技术门槛与成本压力。这种生态构建模式,与国家推动产业链融通发展、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导向相一致,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北京市经信局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加快推动“5G+工业互联网”与产业高质量融合,持续提升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能力,做强北京“5G+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