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夏子麟、庞元元)“今天不仅学到了心脑血管保护的知识,还揣着满当当的健康保障回家!”在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街道养老服务中心,67岁的耿可青捧着刚领到的“爱心健康包”,指着里面的防摔倒小夜灯、便携拐杖和防丢钥匙链,眼角眉梢都漾着笑意。

10月10日至31日,北京市104家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同步开启“百家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服务周”活动,围绕2025年全国“敬老月”“弘扬孝亲敬老美德,共建老年友好社会”的主题,将一场场“看得见、摸得着”的关怀,送到京城老人的“心坎”上。
在丰台区北宫镇养老服务中心,志愿者正手把手教老人制作“松鹤延年”盆景,服务中心外的义诊区里,医生忙着为老人们测血压、讲养生;而在西城区椿树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反诈大讲堂”上,民警用真实案例拆解电信诈骗套路,台下老人听得格外认真。这样的场景,正依托北京不断完善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在全市各个角落徐徐铺展。
“近年来,北京以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核心,积极构建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服务网络。”北京市养老服务事务中心副主任职嘉男介绍,截至9月底,北京市累计建成运营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20家,共覆盖207万老年人,占全市常住老年人口的40%。“已建成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整合链接了36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933家专业服务商,把专业、普惠的养老服务送到老人的身边、周边、床边。”职嘉男说。

本次“服务周”期间,北京市各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更是“各显神通”:500余场“幸福康养”服务走进社区,为老人解决健康难题;420余场“公益大讲堂”上,志愿者们手把手地教老人用手机打车、视频通话,帮他们跨越“数字鸿沟”;73家养老服务中心办起“美食节”,长者家宴预定、公益餐配送等服务让老人吃得暖心又舒心;近百家中心组织了重阳汇演、集体生日会等活动,还为困难老人上门提供修脚、助浴、代取药服务,把便利“送上门”。

“以前觉得养老服务离得远,现在下楼就能听课、吃饭、看病。”76岁的白淑贞说:“我母亲九十多了,马上要过生日,下一次的社区敬老活动我们一起报了名。能和母亲一起吃生日蛋糕,是我最大的心愿。”









